7月28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

方案明确,育儿补贴由婴幼儿的父母一方或其他监护人按规定向婴幼儿户籍所在地申领,主要通过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线上申请,也可线下申请,各省份结合实际确定具体发放时间。

2025年1月1日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也可享受政策,仍可按月数折算领取相应补贴。例如,2023年12月出生的小娃,共计可领取24个月补贴,即7200元。

近年来,中国的新生儿出生率越来越低,出生人口持续走低的趋势几乎不可逆转。

通过这几年国家新生儿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较低水平,2023年数据为倒数第二,仅高于韩国。各孩次生育率下降比较显著。根据2024年数据,在联合国中性预测下,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可能在2024年有所反弹,但预计2035年将达到1.1,2053年达到1.2,仍低于2010年的1.5水平。生育率下降主要源于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下降。

影响生育率下降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生存成本的 “准生门槛”

当高房价、教育医疗通胀、职场竞争加剧, “生育” 也自然而然的成了一种需要就算的生意。在各方面压力山大的如今,很多年轻人调侃 “养娃如创业”,赤裸裸的揭露了就算生得起也未必养得起。

职场规则与生育的双重夹击

例如,30%的职场女性曾因生育遭遇调岗或降薪,这种制度性不友好直接削弱生育意愿。

环境与生活方式的 “隐性杀手”

医学数据显示,近 30 年全球男性精子浓度下降 40%,女性卵巢早衰年轻化趋势明显,这些 “现代化副产品” 成为生殖困难的生理基础。

用健康换生存的 “时代病症”

有调查显示,25-35 岁不孕不育人群中,60% 存在长期亚健康状态,身体被 “过度使用” 成为生殖困难的直接诱因。

育儿补贴虽然能解决几桶奶粉钱,但是小编认为,短暂的补贴,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要提高生育率,社会层面,应降低生育养育成本:落实住房补贴、托育免费、教育资源均等化,让 “生得起” 不再依赖家庭经济实力;让年轻人想生就生。

其次,正视生殖困难群体的权益(如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让 “求子” 不再是难以启齿的隐私。政策应加快将试管婴儿等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让医疗支持覆盖更多普通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