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女性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中“子宫脱垂”作为一种常 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却常常被忽视或误解。本文将从医学角度深入浅出地解析:什么是子宫脱垂?以及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了子宫脱垂,帮助女性更好地认识自身健康,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一、什么是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Uterine Prolapse)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严重时甚至脱出阴道口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它属于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的一种类型,通常伴随着阴道前壁或后壁的膨出。

人体的盆底由肌肉、筋膜和韧带等软组织构成,像一张“吊床”一样支撑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当这些支撑结构因各种原因变得薄弱或受损时,就无法有效承托子宫,导致其位置下移,形成脱垂。

二、子宫脱垂的常见原因

了解病因有助于预防和早期识别。子宫脱垂的发生通常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 妊娠与分娩:尤其是多次阴道分娩、难产、产程过长或胎儿过大,容易造成盆底肌肉和神经的损伤。
  2. 年龄与激素变化: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盆底组织萎缩、弹性减弱,支撑力下降。
  3. 长期腹压增高:如慢性咳嗽、便秘、肥胖、长期负重或从事重体力劳动,都会增加腹腔压力,加剧盆底负担。
  4. 先天因素:部分女性天生盆底组织薄弱,易发生脱垂。
  5. 手术史:如子宫切除术后,可能影响盆底结构的稳定性。

三、如何判断是否发生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的症状因人而异,轻重程度不同,临床通常分为I度、II度和III度。以下是常见的判断依据和症状表现:

1. 下腹坠胀感或“有东西掉出来”

这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患者常感觉下腹部或阴道有沉重感,尤其在站立、行走或劳累后加重,平卧休息后可缓解。部分患者会描述“像有东西要掉出来”,尤其是在排便或咳嗽时更为明显。

2. 阴道内有肿物脱出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在阴道口看到或摸到肿物。初期可能仅在腹压增加时出现,可自行回纳;严重时肿物长期脱出于阴道外,甚至摩擦出血、感染。

3. 排尿异常

子宫脱垂常合并膀胱脱垂(膀胱膨出),导致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不尽感,甚至压力性尿失禁(咳嗽、打喷嚏时漏尿)。

4. 排便困难

若合并直肠脱垂或肠膨出,可能出现便秘、排便费力、需用手辅助排便等症状。

5. 性生活不适

部分患者因阴道松弛或脱垂组织刺激,出现性交疼痛或性生活质量下降。

6. 月经异常或腰酸背痛

少数患者伴有月经紊乱、白带增多或腰部酸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四、如何确诊子宫脱垂?

虽然上述症状可作为初步判断依据,但确诊仍需专业医生通过以下方式:

  • 妇科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观察子宫位置、脱垂程度及是否合并其他器官脱垂。
  • 盆底功能评估:包括盆底肌力测试、超声或MRI检查,评估盆底结构和功能状态。
  • POP-Q分度系统:国际通用的子宫脱垂程度评估标准,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五、结语:早发现,早干预

子宫脱垂并非“老年病”或“不可避免”的结果。通过科学认知、产后康复训练(如凯格尔运动)、控制体重、避免长期腹压增加等措施,可有效预防和延缓其发生。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